(1)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黏膩,或口苔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后脹痛加重,舌質(zhì)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泄?jié)?,和胃消痞?/p>
方藥: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3克。
(2)肝胃蘊(yùn)熱:胃脘灼痛,痛勢(shì)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法:疏肝和冒,泄熱止痛。
方藥:牡丹皮10克、梔予101克、龍膽草6克、青皮10克、浙貝i母10克、白芍藥10克、川楝于6克,黃連6克、蒲公英11克、吳茱萸2克。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3)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shí)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藥: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枳殼10克、川芎10克、大腹皮10克、陳皮10克、白芍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