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的康復治療,分為西醫(yī)的技術(shù)和中醫(yī)的技術(shù)兩大部分。西醫(yī)的治技術(shù)是針對病人,腦梗之后不同的功能損傷,定的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比如病人出現(xiàn)運動方面的問題,手和腳抬不起來了,采取的方案還是以運動療法為主。如果是病人出現(xiàn)了言語的問題,言語困難,可能采取的是言語方面的治療,如果出現(xiàn)了吞咽的問題,采取的還是吞咽方面的治療。所以針對的不同的病人的缺損程度,選擇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咱們以這個運動療法為例,病人如果是臥床期的連翻身都不會的話,我們肯定先練翻身,讓病人如何去翻身,如何在床面平移,如何在床面把身軀平移,平移接近目標物,如果病人能夠完成的話,我們往下繼續(xù)做練習,做有支撐物的坐起練習。病人不光是肢體問題,他軀干也沒有力量,首先就是,比如拿枕頭,來墊后背有支撐物,看能不能坐起來。
如果坐位能夠平衡的話,把支撐物撤掉,叫無支撐物的坐位練習。如果還能坐穩(wěn),開始練站,練完站之后,如果病人能站半個小時,不依賴任何支撐物站立,就開始練他走。所以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方法,當然老百姓或者是我們的患者,常見還是以運動治療為主,言語、認知、吞咽這些的話,就是好像大家見的比較少。其實如果詳細來檢查這個病人的話,都有潛在的一些問題,所以都需要進行康復的治療的。
中醫(yī)方面,除了辨證論治,給他開的湯藥,來預防下次再得,預防復發(fā)這些湯藥以外,還有針刺治療非常有用,針刺是寫在康復指南當中的,針刺也是推薦的治療方法。針對不同的功能障礙,采取不同的針法,肢體多數(shù),還是以拮抗肌的穴位,拮抗肌穴位來進行。這種針刺的治療,拮抗肌指的就是病人在癱瘓的時候,上肢是趨于攣縮的狀態(tài),肯定是以扎陽經(jīng)的穴位為主,這是拮抗肌肉,是病理的痙攣模式,就是屈曲的狀態(tài)。肯定以扎外面的肌肉為主,選擇外面的穴位為主,讓病人能夠伸開,就能達到伸開目的。
下肢的,他是過于伸直的狀態(tài),這樣扎一些陰經(jīng)的穴位,就是足踝的內(nèi)側(cè)穴位為主,這是針刺的總體方面的原則。當然根據(jù)病人不同情況,選擇的穴位是不一樣的。那針對語言和吞咽,肯定是要就是扎,選擇頭頸部的穴位,接近喉嚨這些穴位為主。如果是認知的問題的話,是給予針刺頭部的穴位為主,所以每個人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是針刺的治療。
其次還有一些中藥泡洗的方法,比如肢體癱瘓,就用下肢泡洗的方法,對于肌肉痙攣的病人,效果還是不錯的,也有刺絡拔罐的方法。刺絡拔罐方法,指的就是上肢癱瘓之后,容易出現(xiàn)肩手綜合征,就是手部會出現(xiàn)水腫。通過針刺,針刺完之后給拔罐,拔血罐,有助于病情的恢復,能夠消腫,以上就是常見的中醫(yī)的康復的特色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