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產后大出血是多少毫升
病情描述:
產后大出血是多少毫升
答醫(yī)生回答
病情分析:
產后出血是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毫升,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
意見建議:
當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時候,要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防治感染。對于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加強宮縮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對于軟產道損傷造成的出血,應徹底止血,按解剖層次及時縫合裂傷。對因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應迅速采取相應措施,控制出血。
為你推薦
-
產后大出血可以吃燕窩嗎燕窩是一種性味平甘、不寒不火,是比較好的食品,產婦是可以吃的,它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另外它含有唾液酸。唾液酸是一種優(yōu)質的蛋白質,可以消除疲勞,有美容的作用,可以消除疤痕,這完全是可以吃的。但是燕窩含有蛋白質,孕婦如果有過敏的現(xiàn)象,如果媽媽可以過敏,就可以出現(xiàn)寶寶也可以出現(xiàn)過敏。如果一旦出現(xiàn)過敏的現(xiàn)象,還是建議立即停用,防止危險因素的發(fā)生。產后大出血,單純的燕窩也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的,也應該同時口服補氣補血的食品和藥品。01:16
-
流產后大出血怎么辦流產后如果陰道出血多于月經量多的時候,就可以診斷為流產后大出血了。流產后大出血,一般是屬于宮腔內有殘留組織沒有排出,或者殘留的組織嵌頓于宮頸口,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及時的去醫(yī)院就診。嚴重的大出血會導致病人失血性休克,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所以流產后發(fā)生大出血,一定要及時的到急診就診,看看是不是需要進一步的刮宮術,或者鉗刮治療,進一步的清宮來止住血。如果發(fā)生的比較快,可以開放靜點叫急救車。危及生命的時候,一定要迅速的給予治療。術后要給予抗菌素的抗感染治療,流產后的大出血,對于一些縮宮素也是有效果的。01:27
-
產后大出血是多少產后出血在我國位居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產后大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并且是24小時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大于等于500ml,剖宮產者大于等于1000ml,嚴重的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大于等于1000ml。難治性產后出血是指經過宮縮劑,持續(xù)性子宮按摩或按壓等保守措施無法止血,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甚至切除之宮的嚴重產后出血,但臨床上估計的產后出血量大多比實際出血量低,所以產后出血的實際發(fā)病率更高。語音時長 01:17”
-
產后大出血處理原則產后大出血的處理原則,積極救治產婦生命,無論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目的都是為了積極救治產婦生命。針對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子宮收縮乏力,采用持續(xù)按摩或按壓子宮,應用宮縮劑,宮腔填塞的方法,子宮壓縮縫合的方式,結扎盆腔血管,經導管動脈栓塞術,如果這些措施效果不理想,可以考慮切除子宮。產后大出血容易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處理方針我們要注意密切觀察生命體征,保暖,吸氧,呼救,并做好記錄,及時快速補充血容量,可以做中心靜脈壓用以指導輸液輸血速度。血壓低時臨時應用升壓藥物,防止腎衰,搶救過程中隨時做好血氣檢查,及時糾正酸中毒,保護心臟,同時要注意預防感染。語音時長 01:23”
-
產后大出血是多少病情分析:產后大出血如果是順產的話,主要是指胎兒娩出以后,24小時陰道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如果是子宮下段剖宮產的話,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出現(xiàn)產后大出血的原因多是因為子宮收縮不好引起的。意見建議:為了避免產后大出血情況的出現(xiàn),孕期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少吃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適當增加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的攝入。適當?shù)倪\動鍛煉。
-
產后大出血如何調理病情分析:產后大出血會出現(xiàn)貧血的現(xiàn)象,需要及時用補鐵的藥物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這時體質會比較虛弱抵抗力也會下降,需要注意衛(wèi)生防止感染炎癥。意見建議:多吃一些蛋白質高的還有含鐵高的食物,例如雞蛋、瘦肉、黑木耳、紅棗和動物肝臟等,平時注意多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
產后大出血是多少產后大出血是指順產的孕婦其出血量超過了500毫升,而剖腹產的出血量超過了1000毫升,并且其判斷標準也是要根據(jù)患者出血的速度決定。產后大出血的女性在康復期間應給予足夠的熱量以及營養(yǎng),并且要調整心態(tài),在此期間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勞累,可以適當?shù)姆描F劑來改變其貧血的情況。
-
產后大出血產后大出血就是說產婦在生完孩子后,在一段時間內出現(xiàn)大量的出血癥狀,對于這種疾病癥狀,需要及時進行合理的搶救,必要時需要輸血進行治療。產婦在生完孩子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的患者就稱為產后出血,大多數(shù)的患者會在生完孩子2小時內出現(xiàn)癥狀。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重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