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膽道閉鎖一般認為可能是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導致炎癥破壞引起的。
嬰兒膽道閉鎖主要表現為持續(xù)加重的黃疸,白陶土色大便,黃褐色尿等。早期認為該病為先天性膽管發(fā)育異常,與胚胎期第4~10周膽管系統(tǒng)發(fā)育停頓或紊亂有關。然而,對大量流產或早產兒膽道系統(tǒng)的解剖卻并未發(fā)現過膽道閉鎖,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證據支持此病為后天形成。
部分病兒出生時有正常黃色大便,數周后才出現灰白色大便及黃疸,提示這些病兒膽道閉鎖出生后才發(fā)生。此外,通過對嬰兒膽道閉鎖和嬰兒肝炎的對比病理研究,發(fā)現兩者肝組織病變相似,僅程度不同。因此現在認為嬰兒膽道閉鎖可能是一種與嬰兒肝炎病理過程相似的獲得性疾病,出生后所見的膽道閉鎖是炎癥過程的終末階段和結局,炎癥破壞致使膽管纖維瘢痕化并且閉鎖。引起炎癥的病因以病毒感染為主,如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等,也可能是風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或皰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