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IH)俗稱草莓狀血管瘤,是最常見的嬰幼兒良性腫瘤,發(fā)病率文獻報道不一,一般認為約 8%~10%,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為 3~5:1。
好發(fā)于頭面、四肢等體表部位,頭頸部占60%以上,亦有不少見于黏膜、肌肉、骨骼,甚至顱內等特殊部位。約 80%的血管瘤為單發(fā)病灶,20%發(fā)展為多發(fā)病灶。
出生時不存在或瘤體極小,往往在出生 2周至1個月內發(fā)現。開始的6個月中,增長非常迅速,此后增長速度有所減慢,1歲后開始消退。至5歲左右,約 50%的嬰幼兒血管瘤消退完成;7歲時約 70%消退完成,半數消退完全、不留痕跡,但其他病例可殘留不同程度的皮膚瘢痕、纖維脂肪組織或局部毛細血管擴張。
組織學上,血管瘤由快速增殖的血管內皮細胞組成,根據其分子標志、生長特點及患者年齡,臨床上通常分為3期,即快速增殖期(0~1 歲)、消退期(1~5 歲)和消退完成期(5~10 歲)。
增殖性血管瘤一般是出生后1個月左右被發(fā)現,然后數月內快速生長。開始多表現為蚊咬狀紅點或針尖樣紅點,迅速生長擴大后呈鮮紅似草莓狀,進入消退期后顏色變成紫色,充血不明顯。大多數血管瘤在經過一個始發(fā)的快速增殖期后,內皮細胞增殖速度減慢,腫瘤內細胞成分減少,并逐漸被脂肪組織所取代。血管瘤多數會自行消退,但何時開始消退,尚無有效的非創(chuàng)傷性檢測手段;
另外其增生迅速,且持續(xù)性發(fā)展,嚴重者損毀面貌,引起瘤體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礙;且消退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在消退完成期仍有部分病例會遺留永久改變,包括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皺折、下垂、纖維脂肪殘留及瘢痕等。
在早期快速增殖期若能有效地控制瘤體的發(fā)展,促其早日消退,且不會留下明顯的畸形,這樣會減輕患兒父母的心理壓力,較之等待觀察易為患兒父母所接受。所以,對于增殖性血管瘤,必須早期干預治療。